趙明:生活的細節(jié)就是故事的質感丨“5G+萬物互聯(lián)”入選作品推介(1)
“5G+萬物互聯(lián)”全國優(yōu)秀融媒體作品展評由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寧波市委宣傳部主辦,寧波市委網信辦、《中國攝影》雜志社承辦?;顒又荚谕苿觿?chuàng)作者們把握時代脈搏,充分發(fā)掘融媒體的運用潛力,從個體視角與經驗出發(fā),結合短視頻、直播、圖片等手段,以全新的切入點和敘事方式講述生活感悟、描繪社會現(xiàn)實、推介城鄉(xiāng)風貌、弘揚傳統(tǒng)文化?;顒佑?020年9月21日啟動,截止到2020年11月25日,共征集到近7000余份投稿。2020年12月16日,經過評委會的投票評選,最終有20件作品入選本次展評,其中視頻作品18件,攝影作品2件。(點擊這里查看全部入選作品)
《中國攝影》將通過官方微信平臺精選部分入選作品進行系列推介。本次我們推出的是來自南方都市報紀錄片編導趙明的兩部作品《放牛班的春天》以及《盛夏的果實》。
在有著1700年歷史的廣東肇慶德慶縣官圩鎮(zhèn)的金林村中,藏著一家開在祠堂里的村辦幼兒園。年近70歲的園長兼音樂老師倫美蘭,用一架老舊的腳踏風琴,自己編曲編舞,近50年來一直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的成長廣東湛江廉江市河唇鎮(zhèn)是粵西“百果之鄉(xiāng)”,種植番石榴、紅楊桃、荔枝、黃皮等多種水果。當?shù)毓r每日從河唇出發(fā),坐火車去廣西玉林賣果,他們被稱為黎湛線上的“擔擔軍”。今年是“擔擔軍”十婆賣果的第30個年頭,依靠賣果供3個孩子讀完書,她說:“生活在一天天變好,希望我們的后代不再挑擔子?!?/span>Q:你是如何成為一名視頻創(chuàng)作者的呢?
我在2012年至2016年讀大學期間,自己利用寒假和暑假時間, 多次前往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jié)、廣西河池等大山深處,走訪了30多所山村小學 ,最開始是拍攝照片。2015年的時候 ,我拍攝了山村里孩子們打籃球的照片,當時籃球架很簡陋,一根木樁 ,一個鋼圈, 旁邊有一名小孩在解說,不管是場上的還是解說的同學都特別起勁,這張照---片是觸動我嘗試拍攝視頻的開始。在畢業(yè)前期,我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拍攝了名為《天梯上的孩子》 紀錄短片。
Q:作為一名媒體記者,你對目前傳媒環(huán)境中的媒體-融合趨勢如何看待?
我于2016年至2018年在二更(原創(chuàng)視頻內容平臺,編者注)從事紀錄短片編導工作,2019年至今一直在傳統(tǒng)媒體從事視頻記者工作,從我的工作經驗來看,媒體融合還需要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目前的媒體平臺傾向于發(fā)展全能型記者,一部片子從前期策劃、拍攝到剪輯基本是一到兩個人來完成,這對個人能力的挑戰(zhàn)非常大,雖然過程有點痛苦,但是從中可以得到很多鍛煉自己能力的機會??偟脕碚f,如果媒體平臺的短視頻創(chuàng)作機制更成熟的話分工會相對明確一些。我也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力做片子,這樣的成果質量會好很多。Q:你在視頻報道過程中會不會也同時拍攝靜態(tài)圖片?
這個問題我之前糾結過3年多的時間。最開始我會同時拍攝視頻和照片,后來發(fā)現(xiàn)這個過程很讓人撕裂,因為圖片故事和視頻故事是兩種思維方式?;貋碚硭夭牡臅r候會發(fā)現(xiàn),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都沒有得到。最近我痛下決心安心拍視頻,如果圖片有發(fā)稿要求我就選擇截圖。Q: 能否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談一下一個視頻報道的選題是如何成形的呢?
拍攝《放牛班的春天》最初起因是媒體的實習生去當?shù)刈鍪钇谥驹刚?,他拍了幾張照片發(fā)稿在《南方農村報》,看過之后我選擇去現(xiàn)場進行充分調研,不能是隨便的在網上查查資料,要帶著足夠的好奇心去現(xiàn)場。
在現(xiàn)場的第一天我不做任何拍攝,爭取讓自己融入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要學會先觀察再拍攝。攝像機不是攝像頭,在現(xiàn)場要讓自己有足夠的敏感和好奇,感官全部打開,如果第一次對現(xiàn)場不敏感后面的拍攝就會麻木。拍攝中要根據(jù)線索進行人物畫像,讓片子有人味、接地氣,生活的細節(jié)就是故事的質感。同時,在拍攝現(xiàn)場也不要去預設太多,那樣會漏掉很多細節(jié),要尊重現(xiàn)實的發(fā)生。在后期方面,切記前期拍攝中要對后期成片心中有數(shù),而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在拍攝中,每天無論工作到多晚都要養(yǎng)成整理素材的習慣,通過對自己一天所拍攝素材的了解可以及時查漏補缺。Q:一部優(yōu)秀的視頻故事背后的剪輯邏輯是怎樣的?
剪輯就是剪和接,剪掉什么?接上什么?首先要熟悉自己拍攝的素材,及時整理、分析素材,根據(jù)素材在腦海里重新結構一個故事。要帶有編導思維去剪輯,不能做簡單的采訪配畫面。在武漢漢口醫(yī)院工作中的趙明,2020年2月24日
28歲,南方都市報紀錄片編導。
2012至今,連續(xù)9年深入涼山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jié)、廣西河池等地拍攝,走訪30-40余所鄉(xiāng)村小學,通過鏡頭去記錄大山深處孩子求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