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2日,在法國持續(xù)蔓延的新冠肺炎病毒帶走了一位見證過歷史的攝影師,他就是已經(jīng)101歲高齡的雷蒙德·考切提爾(Raymond Cauchetier)。就在前一年,法國人還在通過“新浪潮”攝影展為他百歲慶生。他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約十年間為法國新浪潮電影所拍攝的劇照作品被認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他的身影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克勞德·夏布洛爾(Claude Chabrol)、弗朗索瓦· 特呂弗(Fran?ois Truffaut)、貝特朗·塔維涅(Bertrand Tavernier)、雅克·德米(Jacques Demy)、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和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等新浪潮電影導演的片場。演員珍·茜寶(Jean Seberg)與讓·保羅·貝爾蒙多(Jean-Paul Belmondo)在香榭麗舍大街并肩漫步的畫面已經(jīng)成為了“新浪潮”的經(jīng)典記憶。也許有人會認為,他的作品今天還能被我們看見是得益于法國轟轟烈烈的新浪潮電影運動,然而當我們翻開那段歷史會發(fā)現(xiàn),“新浪潮”之所以能夠為我們所銘記,離不開考切提爾的攝影。“運氣”似乎總是不太眷顧這位攝影師,他最重要的作品要么被雪藏,或者被毀壞。讓我們把時鐘撥回1920年。那一年的1月10日,雷蒙德·考切提爾在巴黎出生。他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自小與母親過著貧困的生活。1931年,巴黎舉辦了盛大的世界博覽會,那次也被稱作“殖民地展覽”,主要是宣傳法國對外殖民的“豐功偉績”。宏偉的柬埔寨古跡吳哥窟模型以一比一的比例在巴黎重建。11歲少年考切提爾通過廚房的窗戶就能看見在巴黎燈火映照下的古塔輪廓,他幻想著自己有一天能夠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與老虎和大象一起在叢林中漫游冒險。似乎與攝影有緣,18歲的考切提爾通過填字競賽贏得了一臺徠卡相機,但由于母親無法負擔沖洗膠卷的費用,他不得不放棄領獎。1940年,未能抵御納粹的鐵蹄,巴黎淪陷。20歲的考切提爾騎著一輛自行車逃離巴黎,三年后,他加入了法國西南部的青年抵抗組織并投入戰(zhàn)斗,1944年,參與了盟軍解放巴黎的戰(zhàn)斗。次年二戰(zhàn)結(jié)束,他被招入法國空軍部隊。1951年,考切提爾被空軍調(diào)往西貢(今胡志明市)——他終于有機會進入中南半島這個令他魂牽夢縈的地方。原因有些諷刺,因為越南人追求民族獨立,已無法容下法國殖民者的存在,胡志明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與法軍在越南北部展開了生死較量,法國也不斷地向越南增兵。從考切提爾的回憶錄來看,他并不認為那場戰(zhàn)爭與殖民主義有關(guān),因為早在1946年,法國就已經(jīng)承認了越南民主共和國的合法地位。[1]考切提爾甚至還在胡志明訪問法國的時候負責向他推銷法國的飛機。西貢位于越南南部富饒的湄公河三角洲,是一座在殖民經(jīng)濟中受益的繁華都市??记刑釥柺苊鼮榉▏哲娞峁┬侣労蛷V播服務,他的上級查辛將軍要求他找一位攝影助理,但在那里并沒有合適的人選。于是,求人不如求己,考切提爾買了一臺祿來·福萊克斯相機——他的第一臺相機,選擇它是因為就算掉進湄公河,也可以快速晾干。于是,攝影成為了他觀察當?shù)刈匀蝗宋牡淖罴逊绞?,他在閑暇間拍攝了大量的照片,記錄了當?shù)氐娜宋娘L情和自然風光。當然,他的攝影活動少不了對危險軍事行動的報道,包括差點令他喪命的奠邊府戰(zhàn)役。奠邊府戰(zhàn)役,越南,1954 雷蒙德·考切題爾,圖片源自網(wǎng)絡
或許是性格原因,距離炮火很近的考切提爾似乎對他在戰(zhàn)役報道取得的出色成就始終提不起太大興趣,通過他照片中顫抖的機艙和火星四濺的槍口,我們難免會想起羅伯特·卡帕。但考切提爾對戰(zhàn)爭的殘酷選擇忘卻,反而對“印度支那”(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的社會、人文、古跡等特別感興趣,通過他的“業(yè)余拍攝”,他與許多稻田里的農(nóng)民成為了好朋友,也與當時柬埔寨國王諾羅敦·西哈努克、越南保大皇帝阮福晪成為了好友。在考切提爾眼中,老、越、柬三國的古代工匠不亞于任何歐洲中世紀的藝術(shù)家,考切提爾始終將自己超脫于沉重的歷史沖突之外。1954年,第一次印支戰(zhàn)爭結(jié)束了,越南南北分治??记刑釥栠x擇留在了南越,并出版了第一套個人攝影集《印度支那的天空》(Ciel de Guerre en Indochine),通過訂購發(fā)行了一萬冊,版權(quán)收入則全部捐給了空軍用于社會工作。日本人稱他為“印度支那”最重要的攝影師,《朝日相機》雜志用了16頁對他進行專題報道。美國著名的史密森尼學會博物館為考切提爾舉辦了展覽“越南的面孔”,數(shù)年間,這個展覽在美國各地巡回展出。“珠寶”乘腳踏車在金邊逛街,柬埔寨,金邊,1950年代 雷蒙德·考切題爾,圖片源自網(wǎng)絡戰(zhàn)火中幸存,攝影工作也小有成就,考切提爾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xiāng)巴黎,希望能找一份攝影記者的工作,但一家巴黎刊物的主管輕蔑地告訴他,在法國能拍好照片的人很多,他們更看重的是是否有名家推薦。吃了閉門羹的考切提爾又回到了中南半島,在他看來,這里似乎更能找到歸屬感。至少,少年時期夢想終于實現(xiàn)了,他穿越柬埔寨的叢林,拍攝了大量吳哥窟的古跡,還從海盜手中救下了一只瀕死的幼年虎崽,起名“珠寶”(Bijou)。(珠寶的媽媽被海盜獵殺,另外三只虎崽被海盜溺死。)考切提爾常常抱著珠寶穿行于金邊的鬧市街道,他為它洗澡,拍攝照片,度過了一段輕松愉快的時光。由于柬埔寨沒有人愿意收養(yǎng)老虎,最后他不得不把珠寶送回巴黎。《女人就是女人》,讓·呂克·戈達爾與安娜·卡里娜,1960 年 雷蒙德·考切提爾1956年,考切提爾終于接到了來自法國的攝影工作的邀約,制片人讓·保羅·吉伯特(Jean-Paul Guibert)發(fā)來電報,希望考切提爾能為導演馬塞爾·加繆(Marcel Camus)正在越南籌拍的新電影《西貢逃亡者》(Mort en fraude)拍攝劇照,原因不是他賞識考切提爾的才華,而是這樣可以節(jié)省一筆從法國請攝影師往來越南的路費。1957年,考切提爾通過這份短暫的工作正式涉足電影領域。根據(jù)考切提爾回憶,劇照的拍攝一般是演員和劇組在拍完一個鏡頭后,由劇照攝影師過來迅速按下快門,從這點來說,劇照工作是平庸的,就像他們的薪水一樣平庸——通常是劇組里最基礎的技工薪資水平。在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傳統(tǒng)電影工業(yè)里,演員和劇組每分鐘都在燒錢,劇照拍攝就是要快、準、省。這份工作結(jié)束之后,考切提爾返回巴黎,正好趕上了一場革命的開端,一大批青年人(主要是電影理論家安德烈· 巴贊主編的《電影手冊》雜志所聚集的50多位年輕編輯)開始把攝影機拿到街頭,拍攝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作者電影”——“新浪潮”出現(xiàn)了。

《祖與占》,1961 年 雷蒙德·考切提爾
“新浪潮”早期較為重要的作品,如特呂弗拍攝的《四百擊》(1959),戈達爾拍攝的《精疲力盡》(Breathless,1959),都體現(xiàn)出了一種散漫、非連續(xù)性的、蔑視傳統(tǒng)的特點?!靶吕顺薄彼槍Φ摹芭f”指的是法國在1950年代改編自文學經(jīng)典并且制作精良的片場電影,大量的投資把演員和劇組集中在影棚,編劇、導演、配音等分工明確。而“新浪潮”則不同,新浪潮導演以巴贊的電影理論為基礎,同時也沐浴了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洗禮,強調(diào)敘事方法的主觀性與抒情性,強調(diào)實景拍攝,為了增強生活氣息而收入大量現(xiàn)場環(huán)境噪音,有時會刻意采用長鏡頭、跳接等反傳統(tǒng)的電影敘事手法,有些是即興創(chuàng)作,主題大多集中在都市青年的現(xiàn)實處境、心里狀態(tài)及兩性關(guān)系上,投資也大多是低成本。當然,他們也會向默片時代的經(jīng)典吸取營養(yǎng),因此“新”不是時間概念,而是一種態(tài)度。宏觀來看,新浪潮運動又超出了電影美學本身,它與美國的“垮掉的一代”英國“憤怒的青年”相呼應,其背后的社會根源是青年人試圖以“永遠年輕”來抵抗現(xiàn)實中理想的幻滅:他們剛剛經(jīng)歷二戰(zhàn),法西斯垮臺后留下滿目瘡痍的廢墟,法國又在阿爾及利亞和越南遭遇了民族解放運動的反抗,輸?shù)没翌^土臉,整個歐洲社會都彌漫著陳腐而僵化的氣息。

《精疲力盡》,戈達爾工作照,1959 年 雷蒙德·考切提爾

《柔膚》,特呂弗工作照,1963 年 雷蒙德·考切提爾
這些種種挫折感,考切提爾都親身經(jīng)歷且感同身受——他始終沒能如愿成為攝影記者。他被介紹去拍攝“照片小說”,一種照片敘事與文字對白結(jié)合的類似于連環(huán)畫的低成本照片故事。在這一過程中,他發(fā)揮出了他對于攝影圖像的敘事把控能力,完成了大量的拍攝。隨后,在制片人喬治·德·博雷加德(Georges de Beauregard)的邀請下,他開始為戈達爾的《精疲力盡》拍攝電影劇照,這是他最受矚目的作品之一。在為戈達爾拍攝電影劇照的過程中,考切提爾并沒有把自己當做是例行公事的局外人,而是將戈達爾的工作態(tài)度貫徹到了自己的拍攝中,因此他的劇照遠遠超出了劇照的要求。由于新浪潮電影成本低,強調(diào)融入現(xiàn)實環(huán)境,電影拍攝現(xiàn)場沒有傳統(tǒng)電影片場的滑軌等移動設備,因此,戈達爾扛著攝影機坐在輪椅上拍攝,由工作人員手推位移,這個場景被考切提爾記錄了下來。相似的場景還有戈達爾指導的電影《再見菲律賓》的工作場景,有趣的是,劇組利用一輛雪鐵龍轎車來代替滑軌,由于需要增加重量以維持穩(wěn)定,除了攝影機之外,這輛小轎車上總共搭載了9個人,這是“新浪潮”劇組獨有的一道“風景”??记刑釥柺沁@樣回憶:“只要重量足夠,車胎是扁平的,這便是替代傳統(tǒng)滑動臺架的理想選擇。《精疲力盡》,珍·茜寶與讓·保羅·貝爾蒙多,1959 年 雷蒙德·考切提爾考切提爾還利用自己的經(jīng)驗重建戈達爾所暗示的經(jīng)典時刻,一次在香榭麗舍大街的長鏡頭俯拍過程中,戈達爾讓演員茜寶給了貝爾蒙多一個甜蜜的吻,考切提爾利用休息的空檔組織兩位演員再現(xiàn)了這一畫面,他利用中近景拍攝了親吻的特寫,這一畫面如今已經(jīng)成為了該電影的標志性畫面,盡管這個畫面實際在電影中并不存在。由于戈達爾的拍攝強調(diào)對生活的滲透性,這是新浪潮電影的典型特征,導演對現(xiàn)場人群不加管控,因此拍攝期間即使用布蓋住攝影機,人群還是會很快圍上來。這種情況下,劇情拍攝的時間非常緊張,劇照更是無法正常拍攝??记刑釥栠€是利用休息時間讓演員與他一起對電影畫面進行重現(xiàn),例如本文開頭所提到的茜寶和貝爾蒙多在香榭麗舍大街上漫步的經(jīng)典畫面。此刻的劇照攝影師就像導演一樣對演員進行調(diào)度,只是沒有配音和連續(xù)的運動。這一成果得益于他大量的“照片小說”的拍攝經(jīng)驗。《精疲力盡》,珍·茜寶與讓·保羅·貝爾蒙多,1959 年 雷蒙德·考切提爾考切提爾觀察到了導演戈達爾拍攝電影的不同之處:他只有一個大綱,沒有劇本,大多是拍攝前一天即興創(chuàng)作,或者與演員臨時商量。這與計劃周全的傳統(tǒng)片場電影截然不同,為此,制片人與戈達爾發(fā)生了爭執(zhí),這一場面被考切提爾拍了下來。可見,他的工作已經(jīng)超出了劇照攝影師的范疇,成為了一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紀錄者和見證人。或許對于一名劇照攝影師來說,考切提爾拍得太“多”了,制片人博雷加德將其解雇。對此,考切提爾認為,在電影史的書寫中,對新浪潮的記錄不應該僅僅止步于傳統(tǒng)的劇照拍攝,還應該將電影的拍攝方法和經(jīng)過也記錄下來。《天使灣》,讓娜·莫羅,1962 年 雷蒙德·考切提爾由于劇照的薪資水平始終較低,考切提爾最終離開了電影劇組,專心致力于照片小說的拍攝。這種低成本拍攝使得考切提爾的營收狀況有所好轉(zhuǎn),但不久之后,這筆生意又被經(jīng)銷商破壞了。1967年,考切提爾再次返回中南半島,一年后,法國電影的新浪潮運動結(jié)束,考切提爾在當時并沒有獲得這些劇照和工作照的版權(quán),這些照片被電影制作公司封存。再次回到柬埔寨,考切提爾獲得了隆重的禮遇。國王西哈努克當時正在推進一項宣傳本國旅游項目的文化工程,他委托考切提爾對包括吳哥窟在內(nèi)的柬埔寨古代遺跡進行系統(tǒng)性拍攝??记刑釥柸缤脊艑W家一般為這一項目拍攝了約3000張精致的照片,這些照片被西哈努克視為國寶鎖在一個專屬箱子里。西哈努克還希望考切提爾能長期留在柬埔寨,幫助建立一所攝影學校,這一請求被考切提爾婉拒了,因為他已經(jīng)與日本未婚妻訂下了婚約,他不想被約束,渴望自由的生活。1970年柬埔寨發(fā)生政變,西哈努克流亡海外,武裝分子覬覦他箱中的“國寶”,便用炸彈炸開了箱子,就這樣,考切提爾拍攝的3000張照片化作了灰燼。197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間,考切提爾和妻子游歷歐洲各國,在挪威、意大利、愛爾蘭和波蘭等國拍攝了大量中世紀的雕塑,總計約三萬多張照片,他的足跡遍布大大小小的教堂、修道院和村莊??记刑釥栂M@些照片能夠為一些大學的研究帶來啟示。1992年,法國通過的最新版權(quán)法使得考切提爾終于獲得了他在“新浪潮”時期所拍攝照片的所有權(quán)。2010年,考切提爾在倫敦舉辦了個展,2015年出版了他的畫冊《雷蒙德·考切提爾的新浪潮》??记刑釥柕淖髌窞榉▏酥潦澜缌粝铝艘还P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考切提爾見證的歷史跨越了整整一個世紀,他有著清澈的眼神,過著漂泊的人生,晚年回到了法國,回到了他出生的那間公寓,如同一朵浪潮中緩緩歸岸的浪花??记刑釥栐?jīng)在接受英國媒體采訪時表示,他的作品在滿是灰塵的紙盒中等待了四十多年才得到認可,時間太長了,但令他慶幸的是,攝影讓他成為了這一重要電影運動的見證人。本文圖片均由藝術(shù)家本人提供,曾在2020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2020.11.27—2021.1.3)中展出,致謝三影堂攝影藝術(shù)中心。畢業(yè)于中央美術(shù)學院攝影專業(yè),現(xiàn)為自由藝術(shù)家。[1] 1946年3月6日,法越簽署“三·六協(xié)定”,這是胡志明當局利用引入法軍驅(qū)逐當時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駐留在越南北部的蔣介石軍隊的權(quán)宜之計,而法國也想利用胡志明的訴求維持其殖民利益,協(xié)定包括法國向越南派駐軍隊并受到友好接待,及越南加入法蘭西聯(lián)邦,條件是法國通過放棄在華權(quán)益交換蔣介石政府從越南北部撤軍。通過該協(xié)定,胡志明成功“請”走了蔣介石的軍隊,而法軍則趁機在越南南方集結(jié),當年12月,雙方反目,隨即開戰(zhàn)。
點擊下方封面圖購買本期雜志
?
《中國攝影》2021年6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