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民:河西走廊的長城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于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里,寬數(shù)公里至近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其位于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地域上包括甘肅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古稱涼州)、張掖(甘州)、金昌、酒泉(肅州)和嘉峪關。大部分為山前傾斜平原。走廊分為三個獨立的內流盆地︰玉門、瓜州、敦煌平原,屬疏勒河水系;張掖、高臺、酒泉平原,大部分屬黑河水系,小部分屬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永昌平原,屬石羊河水系。 河西走廊自古就是溝通西域的要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就從這里經過。有一個值得研究的現(xiàn)象:歷代只要是政治經濟強盛的朝代,比如漢、唐、明、清,無一不把保障河西走廊道路通暢作為經營西域的前提。長城及附屬城障作為保證道路暢通、保障政治體系管理運行的設施,至今在河西走廊留存較多,且大部分保存完好。據(jù)瓜州縣文物系統(tǒng)官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僅瓜州縣境內就留存有古城障堡八十余處。 河西走廊的長城,它的作用遠遠不止于單純的防御,它具有一整套附屬的系統(tǒng)來保障中央政令的高效運行:有進行瞭望預警、烽火通信的烽燧;有保障往來人員食宿接待的驛置;有屯田人員與軍人所居的軍屯;有安置內附部落民眾的民城還有各種軍需倉庫,等等。 這些長城及附屬系統(tǒng)跨山越河,或以險制塞、或因材制宜,無不見證著歷史的輝煌和滄桑。無數(shù)平民及士兵拋頭顱灑熱血,忍受嚴寒酷暑、孤獨寂寞守衛(wèi)著自己的家園。并由此形成一種進取、堅韌、無畏同時又愛好和平的民族性格和精神象征,與長城遺址遺跡一起成為偉大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小方盤城,小方盤城為漢代玉門都尉府下屬玉門候官所在地,漢玉門關當在此附近。遠處為疏勒河尾流濕地。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景區(qū),2019年5月 郭中民 麥師城,坐落在莊稼地里的麥師城,一群鴿子飛過。甘肅省瓜州縣,2020年7月 郭中民 漢宜禾都尉府宜禾候官治所,安西國家極旱荒漠自然保護區(qū)內臺地上的漢代長城管理機構。甘肅省瓜州縣,2020年7月 郭中民 明鹽池1號墩,甘肅省高臺縣,20219年12月 郭中民 漢懸泉置遺址,懸泉置是公元前2世紀-公元3世紀漢代設立在絲綢之路上接通中原與西域諸國的重要驛站,出土的大量簡牘及其它遺物為研究漢代郵驛制度及西北邊郡地區(qū)的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見證了其對絲綢之路長距離交通和交流的保障。甘肅省敦煌市甜水井,2019年11月 郭中民 明鎮(zhèn)夷堡,軍屯實為后世生產建設兵團的前身。甘肅省高臺縣羅成鄉(xiāng),2019年9月 郭中民 清橋灣城,甘肅省瓜州縣,2022年4月 郭中民 黑河河畔的明天城墩,甘肅省高臺縣,2015年11月 郭中民 漢兔兒墩,黑河出正義峽后為下游,始稱弱水,從此進入茫?;哪?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size: 14px;">甘肅省金塔縣,2019年12月 郭中民 清西域城,甘肅省玉門市,2020年4月 郭中民
明鹽池3號烽燧及塹壕,甘肅省高臺縣,2019年12月 郭中民
漢石營堡,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西壩鎮(zhèn)西移村,2018年8月 郭中民
懸臂長城,甘肅省嘉峪關市,2018年12月 郭中民
T178燧,甘肅省金塔縣,2018年8月 郭中民
火石峽墩,甘肅省酒泉市,2017年11月 郭中民
肩水都尉府,甘肅省金塔縣,2018年6月 郭中民
東灣汛墩,玉門市昌馬鄉(xiāng)疏勒河畔的清代汛墩。汛墩為清代所獨有的一種防御通訊體系,它除了具有傳統(tǒng)長城的功能外,還具有一個特殊的功能——監(jiān)測河流流量并進行洪水預警。甘肅省玉門市昌馬鄉(xiāng),2022年4月 郭中民
光影絲路,甘肅省高臺縣,2015年9月 郭中民
古道新姿,如今的河西走廊正在成為中國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及新能源輸送大通道,圖為漢長城遠處的風力風電場。甘肅省玉門市,2020年10月 郭中民
郭中民
1972年生人,國家電網公司員工。現(xiàn)為中國電力影協(xié)家協(xié)會會員,甘肅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祁連山國家公園特約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