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藤梯變鋼梯的影像力量
2014年7月,我從《新京報》視覺部主編崗位主動退下,任首席記者,所拍攝的選題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過去拍攝的都是突發(fā)事件、日常新聞、體育新聞,包括各種活動,值得留存的影像非常有限。重回一線,我給自己規(guī)劃的選題是長期關注的社會議題,涉及環(huán)境、鄉(xiāng)村、人文等諸多方面內容。拍攝方式上,也從“短平快”拍攝,變成持續(xù)、長期、沉浸式的觀察和拍攝;從過去單一的圖片故事,拓展到深度調查文本、圖片和視頻。我對拍攝質量的要求也隨之改變,因為我所關注的選題除了具有新聞價值,還需要具有文獻價值。 2016年11月19日,三年級的吉巴哈呷 雖然第一次爬鋼梯,不過動作很敏捷,他說“現在上山容易多了”。 2020年5月16日,俄地有三在昭覺縣 城的新家里。俄地有三說,他很懷念家 鄉(xiāng)懸崖村, 但是, 他可以在放假時去玩, 他覺得在縣城里房子好、上學方便,還有他最愛的籃球場。 2016年3月,我擁有了索尼全畫幅微單相機α7R Ⅱ,約4240萬的高像素和 輕便的機身是它最打動我的地方。自此,我開啟了我記者生涯的索尼時代,也開啟了金沙江影像調查項目。我從四川沿著長江,一路駕車而上,最終抵達長江源頭格拉丹東雪山姜古迪如冰川腳下,然后再折返。到2021年2月,我3次沿長江上游金沙江往返調研,拍攝和撰寫了許多影響較大的專題。這些選題的采訪,條件極為艱苦,尤其是長江源頭在海拔5200米以上,氣溫零下20攝氏度到零下30攝氏度,我的索尼α7R Ⅱ、α7R Ⅲ、α7R Ⅳ都經受了嚴峻考驗。關于長江源頭保護的一系列深度報道受到上級有關部門重視,促進了問題的解決。 2016年6月6日,下山上學途中, 8 歲 的吉覺爾子流了很多汗。 2016年5月13日,懸崖村勒爾社,某 色阿且下山趕集,用繩子拴著兩只雞掛在肩上。因為道路不便,家禽、土產很難運到山下進行交易。 2016年5月12日,我在金沙江流域調查過程中發(fā)現了懸崖村的存在。懸崖村,即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xiāng)阿土列爾村,地處巖肩平臺,山腳到山上的村子落差有800多米,險峻的地方靠17條幾乎垂直的藤梯上下。村里有18個學生每周通過藤梯冒著危險上學。 對于初次來到懸崖村的人,在如此險峻的地方攀爬和拍攝,難度極大。為了盡可能記錄最震撼人心的場景,在到達懸崖村的第三天,我最大限度地精簡裝備,在一位村民的協(xié)助下,跟隨18個放學的孩子從山下出發(fā),向上攀爬藤梯,踏上艱險之路。 2020 年 5 月 13 日,吉克比古和妻子地 木子阿木與孫輩們匯聚在昭覺縣城的新 家。特土社作為地質災害重災區(qū),被納 入整體搬遷。 2019 年 8 月,懸崖村特土社,9 歲的吉克石里在懸崖村的家門口抱著一把放羊時摘來的花。 2016 年 5 月 14 日,懸崖村勒爾社,俄 地有三(前)和弟弟及同學在爬藤梯放 學回家途中坐在藤梯上休息。 2016 年 5 月 14 日,爬山開始前,陳古吉用背包繩繞過6 歲兒子陳木黑的胸口,在背后打上結,爬山過程中,他把背包繩的另一頭緊緊攥在自己手里。 我使用的是一臺索尼α7R Ⅱ,搭載35mm定焦鏡頭。我在途中找到相對合適 的位置,站穩(wěn)腳跟,一手抓住藤梯或樹干,一手舉起相機進行拍攝。近3小時的攀爬和拍攝,我記錄下了孩子們驚心動魄的上山過程,這種體驗為我的每一張照片注入了情感的力量。10天后,我的作品在媒體大篇幅刊發(fā),懸崖村孩子們攀爬天梯的照片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懸崖村開啟了快速改變之路。 這次孩子們攀爬天梯放學過程的照片,后來成為關于“天梯”唯一的圖片記錄。因為報道發(fā)出后,在政府的安排下,懸崖村的18個孩子全部在學校里寄宿,由政府負擔食宿,直到半年后鋼梯修建完成,這些懸崖村的孩子,終于可以攀爬安全的鋼梯放學回家。 2017 年 10 月 4 日,勒爾社,陳古吉的 家中,妻子俄地有洗在準備晚飯,孩子 和同學聚在灶臺邊玩耍。曾經在勒爾小 學支教的老師萬朝輝說,懸崖村的孩子 和過去相比,現在精神狀態(tài)、學習成績 和個人生活習慣改變巨大。他說,改變 懸崖村,需要從知識開始,這些孩子是 懸崖村的希望。 從2016年5月12日到2020年5月12日,懸崖村從“發(fā)現”到修鋼梯,再到扶貧項目實施,整體搬遷到縣城易地扶貧安置點,實現了四年一躍千年的變遷。在此期間,我先后11次探訪懸崖村,記錄懸崖村一步步的變化。我使用的相機從索尼α7R Ⅱ,到α7R Ⅲ,再到α7R Ⅳ,先后發(fā)表了40多組圖片故事,20多條視頻新聞短片。我所采訪的文字和圖片,集結成紀實文學圖書《走出懸崖村》出版,同時納入畫冊《遙遠的村莊·變遷》中。 如今,我仍舊在記錄后搬遷時代懸崖村人的故事,而我拍攝他們故事的設備是更高性能的α7R Ⅴ和 FX3、FX6及索尼“大三元”G大師二代鏡頭。索尼為我完成各種復雜的采訪提供了便捷。 陳杰 記者,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悅爾像素公益視覺傳播項目聯合發(fā)起人。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中國攝影金像獎、中國新聞獎、亞洲新聞獎、中外對話中國最佳環(huán)境記者、阿拉善SEE獎、中國 CCTV年度十大法治人物、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等獎項和榮譽的獲得者。秉持以報道推動進步的理念,影像調查報道主要圍繞環(huán)境、貧困、教育三大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