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唱團》里的山東攝影人
醞釀一年后,姍姍來遲的首期《獨唱團》乍一上市,便以雷霆之勢橫掃全國書刊銷售排行榜。短短幾天,加上前期預訂,《獨唱團》銷量已破50萬?!丢毘獔F》成為媒體和公眾熱捧的文化話題,一時間風頭無兩。 與正勁的風頭相比,這本自稱“文藝片”的雜志淡黃色的牛皮紙封面顯得格外低調(diào)。翻開目錄頁,卻看到滿幅都是作者們的頭像。這些天南海北的人與這本年度最受期待的雜志一起,神色各異地接受著讀者們的審視。 日越,本名楊明,攝影作品《流浪者與五星紅旗》;寧舟浩,攝影作品《單位、干部和機關》。兩人的頭像緊挨著排列,前者托腮凝視,眼神深邃;后者側(cè)臉,若有所思。而現(xiàn)實中,這兩位紀實攝影師是多年密友,目前都定居濟南。 他們坦言,跟《獨唱團》合作,完全是個“意外”,誰也沒想到。之前不認識韓寒,跟《獨唱團》的編輯團隊也沒有過任何接觸。 在這兩位拍了多年的紀實攝影師看來,跟《獨唱團》的合作是一次“正常的供稿”。但不可否認,《獨唱團》和它的靈魂人物韓寒具有某種令人狂熱的力量,把他們倆也卷進了“韓寒效應”的大磁場。 寧舟浩:希望越來越多的人看到我的作品 寧舟浩,35歲,山東肥城人。這個已經(jīng)在濟南市地稅局工作了14年的“網(wǎng)管”還有另一重身份——紀實攝影師。 從2003年起,寧舟浩把鏡頭對準了自己的單位,《單位、干部和機關》是他嘗試創(chuàng)新的一組作品。放棄了傳統(tǒng)的敘事語言,這組作品不動聲色地捕捉公務員生活的點滴瞬間。畫面里很少出現(xiàn)人物正面,領導講話時的一排腳,舉手表決時松弛而冷淡的“全體通過”,雜亂的電話線下壓著的單位通訊錄上密密麻麻的人名,一個個定格的畫面像一個個帶著冷幽默的寓言,意味深長。 這組照片寧舟浩拍了7年,至今還在補充,整個系列有40張左右?!丢毘獔F》最后選取的兩張,是編輯從寧舟浩提供的八九張照片里選出的。 整個約稿過程出人意料地簡單快速。 獨唱團》編輯胡麻找寧舟浩要照片是今年5月的事。當時,寧舟浩無意看到胡麻在他的網(wǎng)站上留言。之后,胡麻在電話里簡單地介紹了她的來意,指定要《單位、干部和機關》的片子。 就像按菜單點菜一樣,寧舟浩傳過去被點名的幾張片子,之后基本上就“沒什么事了”。直到《獨唱團》面世,寧舟浩才跟所有讀者一樣,看到了自己作品最后的樣子。 登在《獨唱團》的兩張照片都是群像。一張是拍集體合影時眾人拘謹?shù)谋趁?;另一張是文藝匯演時的舞臺照,眾人擺出戲劇化的“陽剛”姿勢。 編輯很巧妙地把這兩張照片上下組合在了一起,寧舟浩認為這是《獨唱團》在表達自己意見的方式?!熬庉嬘兴麄兊囊鈭D?!?/P>
這組片子之前已經(jīng)在《中國攝影》和《南方周末》上刊發(fā)過。他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看到他的作品。他在作品里寄托的社會責任感和理想,能引起更多人的感受。 日越:流浪者也是有尊嚴的 跟寧舟浩的情況差不多,日越被《獨唱團》約稿也是今年5月的事。這兩個多年好友一開始并不知道對方也被《獨唱團》約稿了。 簡單地溝通后,胡麻指定要了日越拍攝的《流浪者與五星紅旗》里的四張照片,最后刊出了三張。 《流浪者與五星紅旗》是日越歷時7年的作品。1997年,東營市利津縣汀羅鎮(zhèn)宅二村一個撿廢品的農(nóng)民李俊民在自家廢品收購站創(chuàng)辦了一個收留流浪者的“愛心家園”,至今收留過千余名流浪人員。這家民辦收留站至今因為“合法性”問題飽受爭議。 日越是2003年開始關注這個“愛心家園”的。當時,他還是一家媒體的攝影記者,因為接到采訪任務前往東營拍攝。后來,他辭職組建圖聯(lián)社,成為一名專業(yè)攝影師,卻再沒放下過這個選題。為了讓這些流浪者在鏡頭前展現(xiàn)出放松真實的一面,日越已經(jīng)記不清自己去過那里多少次,“至少50多次了吧”。有好幾年的春節(jié),他還和“愛心家園”里的流浪漢們一起過。 每年過年,李俊民還會拿出一面臟兮兮的五星紅旗,和收留的流浪人員一起慶祝。 日越注意到了這個很有“形式感”的舉動。他讓流浪者們分批和國旗合影,一樣的構(gòu)圖他拍了20多張照片。黑白的影調(diào)下,衣衫襤褸的流浪者們和五星紅旗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 日越解釋,拍這組《流浪者與五星紅旗》系列并不是為了傳達政治化的信息,而是回歸到人的本性,“流浪者也是有尊嚴的”。 但他認為,《獨唱團》的編輯們選取這幾張照片,是他們自己的分割和調(diào)焦,并沒有真正理解他的本意。 對于自己的作品上了《獨唱團》,日越顯得很淡然。 《獨唱團》的讀者眾多,他的作品有更多人看到,不是什么壞事。至于會被解讀成什么樣,他覺得“無所謂”。他相信,不管作品登在哪個刊物,讀者的解讀總會依據(jù)“基本公理”,他只不過是負責提供解讀物的人。 在首期《 獨 唱團》的目錄頁上,日越和寧舟浩兩人的頭像緊挨著排列。而現(xiàn)實中,這兩位紀實攝影師是多年密友,目前都定居濟南。他們坦言,跟《獨唱團》合作完全是個“意外”,之前他們不認識韓寒,跟《獨唱團》的編輯團隊也沒有過任何接觸。在這兩位拍了多年的紀實攝影師看來,跟《獨唱團》的合作是一次“正常的供稿”。但不可否認,《獨唱團》和它的靈魂人物韓寒具有某種令人狂熱的力量,把他們倆也卷進了“韓寒效應”的大磁場。 本文轉(zhuǎn)自《齊魯晚報》,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更多詳情請訪問:http://www.qlwb.com.cn 延伸閱讀:對話:就是一本文藝雜志。http://read.beifabook.com/H/booknews/b_i/b_author/10/07/ZGBF17124950.shtml
寧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