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前為藝術大家造像
陳勃老師來電話說,有一組從未發(fā)表的關于老藝術家的照片,大多是1958年前后隨同藝術家下鄉(xiāng)時拍攝的。當前正在進行文化事業(yè)改革,提倡文化工作要“走轉(zhuǎn)改(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這組照片或許有些現(xiàn)實意義。 86歲的陳老師還關注著社會形勢的發(fā)展,惦念著文化和攝影工作,著實讓人感佩。 陳老師的許多重要作品在“文革”中慘遭劫掠,其中寥寥“幸存者”中就有這組拍攝了十幾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的照片,其中包括梅蘭芳、田漢等藝術大家。這些半世紀前的黑白影像,不僅是優(yōu)秀的攝影作品,更多地讓今天的我們感受著藝術前輩的風范,他們認真的態(tài)度、從容的表情、得體的穿著都洋溢著大家的范兒,毫無如今明星大腕的張揚與淺薄的虛榮。不論是梅蘭芳在自家小院的天倫之樂,還是侯寶林為農(nóng)民朋友在村口的演出熱情;不論是葉淺予在工地寫生的專注,還是黃永玉指導女兒畫畫的親情,一代大師的榜樣活脫脫躍紙而出。在陳老師鏡頭中的這些令人景仰的前輩,除黃永玉均已作古,但他們的作品卻永恒地傳承,他們的音容笑貌也以影像的方式永存。 1958年,正值“大躍進”。這一年,在京郊昌平明十三陵地區(qū)修建一座水庫,經(jīng)過數(shù)十萬勞動大軍160個日夜的艱苦奮戰(zhàn),一座高29米、壩頂長627米的水庫工程即告完成。為了以文藝形式反映首都人民忘我勞動的精神,中國文聯(lián)曾組織多批作家和藝術家到十三陵水庫工地參加勞動和創(chuàng)作。中國攝影學會(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前身)也積極響應文聯(lián)的號召,從3月上旬至5月下旬,共組織會員50余人,分期分批到水庫工地勞動和創(chuàng)作。 數(shù)十萬勞動大軍的勞動號子與高音喇叭中的音樂聲在工地沸騰,藝術家們也被感染了,他們以極大地熱情演出、創(chuàng)作,還和工人們一起勞動、一起生活。當時已五六十歲的李可染、吳作人等畫家每天都風塵仆仆地奔波在工地上,到了晚間藝術家們同住在幾頂帳篷之內(nèi)。5月的北京晝夜溫差很大,白天烈日炎炎可達35攝氏度之高,而夜里卻寒氣襲人。盡管生活條件很差,但大家的創(chuàng)作熱情卻十分高漲,攝影界的張印泉、石少華、顧淑型、薛子江也如年輕人一樣,到處找尋著生動的鏡頭。 陳老師的著名作品《雨越大干勁越大》就是這次在十三陵水庫工地拍攝的。那天,他同楊子頤正在工地拍照,下午兩點左右,突然烏云密布電閃雷鳴,一場大雨將至。他倆先是躲進了附近的帳篷,卻發(fā)現(xiàn)工人們不但沒有停工躲雨,而是叫著更加響亮的勞動號子,挑著沉重的沙石,像比賽一樣,健步如飛地向前奔跑著,看到這種動人的場面,他們再也呆不住了,冒雨拍攝,便有了這幅經(jīng)典之作的誕生。 陳老師和藝術家們一同在十三陵水庫工地住了一個多月,大家不僅創(chuàng)作出一批優(yōu)秀的作品,在工人們的勞動熱情和藝術家們忘我創(chuàng)作的感召下,彼此都受益匪淺。在后來的十幾年里,知識分子和藝術家下鄉(xiāng)以及去“干?!?,變成了別種意義。 陳老師1925年生于河北省阜平縣,15歲參加革命,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晉察冀邊區(qū)《工人日報》、《石家莊日報》攝影記者,《中國工人畫刊》社副社長。1956年參與中國攝影學會創(chuàng)建工作,并擔任學會的首任副秘書長。后歷任《中國攝影》雜志主編,中國圖片社經(jīng)理,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第一、第二屆常務理事和第四屆副主席。代表作品《雨越大干勁越大》《金魚》《妙不可言》等曾獲國際攝影展覽大獎,并榮獲第八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中國文聯(lián)第八屆“造型藝術成就獎”。 邵宇(1919-1992),著名畫家。 葉淺予(1907-1995),著名畫家。 藝術家在鄉(xiāng)村演出 著名攝影家薛子江(1910-1962)(左)和楊子頤(1913-1980)在十三陵水庫工地。 郭沫若(1892-1978),著名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 田漢(1898-1968),劇作家、小說家、詩人、歌詞作家、文藝批評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現(xiàn)代戲劇的奠基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 馬思聰(1912-1987),中國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在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袁世海(1916-2002),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侯寶林(1917-1993),一代相聲宗師。 黃永玉(1924—),著名畫家。 梅蘭芳(1894-1961),京劇表演藝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