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W天下一家”中荷聯(lián)合攝影展
4月4日,“WATW天下一家”攝影藝術展覽和新書發(fā)布會在荷蘭藝術和文化館開幕。此次影展是由Paradox基金會(荷蘭Edam)、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中國北京)和廣東美術館(中國廣州)共同主辦的展覽“WATW天下一家”將展出中荷兩國的攝影作品。本次巡展由巴斯?弗吉(Bas vroege)、董曉安和蔡萌策劃,展出的作品來自陳曉、金江波、莫毅、宋朝、熊文韻、趙亮、曾翰、杰奎琳?哈森克(Jacqueline Hassink)、提奧?尼克斯(Theo Niekus)、瓦辛克?倫德格倫(WassinkLundgren)、亨克?維爾德舒特(Henk Wildschut)、弗蘭克?馮?德?薩爾姆(Frank van der Salm)、杰拉德?馮?德?卡普(Gerald van der Kaap)和阿德?馮?登德倫(Ad van Denderen)等藝術家。WATW是《天下一家》(We Are the World)的縮寫,本是萊昂內爾?里奇(Lionel Ritchie)和邁克爾?杰克遜(Michael Jackson)于1985年為賑濟埃塞俄比亞饑荒所寫的一首歌,后來被用于各種商業(yè)和非商業(yè)目的,強調了團結和共同責任的問題。 展覽時間:2010年4月4日-25日 Ad van Denderen. Arenal, Spain 2004 No. 2 copy Zeng Han. Soul Stealer - Cosplay Landscape No. 11 Theo Niekus. Spectator. Video Installation. Still No. 3 Chen Xiao. Chrysalis - Midnight Road No. 2 copy Song Chao. Coal Miner's Family No. 05 copy Mo Yi. Red Telephone Pole No 1 copy WATW天下一家”中荷聯(lián)合攝影展。在線預覽請登陸: 參展藝術家 陳曉 金江波 莫毅 宋朝 熊文韻 曾翰 杰奎琳?哈森克 提奧?尼克斯 瓦辛克?倫德格倫 亨克?維爾德舒特 弗蘭克?馮?德?薩爾姆 杰拉德?馮?德?卡普
地址:荷蘭文化中心800 Show中國上海市常德路800號
http://issuu.com/xparadox/docs/watw
趙亮
趙亮(出生于1971年)1992年畢業(yè)于魯迅美術學院,1994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他是一位著名攝影家、紀錄片藝術家,曾于九十年代初期開始拍攝和紀錄北京朋克和藝術青年亞文化群。他的紀錄片《罪與罰》于2007年在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jié)上榮獲金氣球獎,影片《上訪》在2008年嘎納電影節(jié)上放映。他還將于2009年12月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沃克藝術中心舉辦的個展上放映錄像作品《沉睡者》和《敘事的風景》。
陳曉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在中央電視臺工作了四年后,她決定開始作為攝影藝術家的事業(yè)。她的作品反映了一位職業(yè)女性對待生活和工作的看法。陳曉的作品《油田女工》曾在2006年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上展出。作品《Chrysalis》于2007年在連州國際攝影大展上展出,并于2008年在澳大利亞國家攝影中心展出。她目前在巴黎生活和工作。
金江波(生于1972年)畢業(yè)于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在東京學習多媒體設計管理后,在上海大學數(shù)碼藝術中心數(shù)碼影像藝術工作室任教。金江波的作品曾在各地展出,包括在北京墻美術館(2008年)和新西蘭戈維特布魯斯美術館(2009年)舉辦的個展。2008年,他在第四屆連州國際攝影大展上獲得“杰出藝術家”稱號,并榮獲金獎。他目前是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專業(yè)博士生。
莫毅(1958年出生)以攝影的手段對日常生活進行研究,并因此而聞名。他最著名的系列作品《我的鄰居》,通過系統(tǒng)地記錄尋常物品和空間,例如公寓建筑入口、走廊、窗上的空調以及院子里晾曬的被子等等,記錄了典型的中國城市社區(qū)。他參加過各類展覽,如東京Zeit-Foto藝術沙龍“舞蹈的街道”(1999年)、大型巡展“過去與未來之間:來自中國的新攝影和錄像”(2004年)以及芝加哥華爾士畫廊“我的鄰居”(2007年)。
宋朝(1979年出生)在山東的礦區(qū)長大,曾在一家礦業(yè)公司工作了四年。2001年,他開始拍攝自己周圍的環(huán)境。2002年榮獲中國國家攝影獎銅獎,并在平遙國際攝影大展(2003年)、阿爾勒攝影節(jié)(2003年)以及瑞士洛桑愛麗舍美術館(2005年)舉辦過展覽。
熊文韻(1953年出生)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后來在日本筑波大學獲得日本繪畫碩士學位。她的繪畫、攝影作品和雕塑曾參加過多次展覽,包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個展(1998年)、“過去與未來之間:來自中國的新攝影和錄像”巡回展(2004年)以及意大利巴勒莫艾柯畫廊舉辦的展覽(2008年)。
曾翰(出生于1974年)畢業(yè)于暨南大學,主修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yè)。他的作品曾在平遙國際攝影大展(2002年)、連州國際攝影大展(2006年)、美國休斯敦攝影節(jié)中國年。
杰奎琳?哈森克(生于1966年)以精確而不斷重復的手法創(chuàng)作了反映我們社會經(jīng)濟全球化的攝影作品。自1993年以來,她便一直關注著全球500強企業(yè),以各個公司希望顯揚自己的視覺形象的方式展示了經(jīng)濟強權的世界。2002年,哈森科在法國阿爾勒攝影節(jié)上榮獲無限獎。目前,她在紐約和阿姆斯特丹生活工作。
提奧?尼克斯(生于1959年)致力于荷蘭街頭攝影這一悠久的傳統(tǒng)。不添加任何視覺的戲劇化成分,也沒有一張照片是擺拍的。他從不使用閃光燈,也從不提問。提奧?尼克斯在1989年為拍攝阿姆斯特丹的街道而拿起相機,于是結束了自己作為畫家的所有活動。出版了幾部攝影書籍后,他在2009年得到了荷蘭視覺藝術、設計與建筑基金會的補助金,以便線上出版完整的街頭活動百科全書。
從美術學院畢業(yè)后,瓦辛克(生于1981年)和倫德格倫(生于1983年)便以瓦辛克?倫德格倫的名義開始合作。他們迷戀現(xiàn)代大都市的生活,其作品具有以玩笑的心態(tài)來探究攝影這一媒介以及他們作為影像創(chuàng)作者的角色的特點。目前,瓦辛克在倫敦居住,倫德格倫住在北京。2007年,《空瓶子》一書獲法國阿爾勒攝影節(jié)大獎。
攝影家亨克?維爾德舒特(1967年出生)接受《人民報》、《誓言報》及《自由荷蘭》等荷蘭雜志和報紙以及幾家設計和通訊社委派的工作。在他自發(fā)的報道記錄項目中,他往往在很長時間里致力于一個單一的主題。他以這種方式著眼于一種形式的發(fā)展——或無望?!都觼肀茈y所》是一個正在進行中的有關歐洲非法移民問題的大型系列的組成部分。
弗蘭克?馮?德?薩爾姆(出生于1964年)八十年代初在代夫特理工學院學習,九十年代初就讀于鹿特丹美術學院。他目前與建筑師合作,如大都會建筑事務所的雷姆?庫爾哈斯以及赫爾佐格與德梅隆等。他的攝影作品大量發(fā)表,并在世界各地的畫廊和美術館展出,其中包括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2001年)以及瑞士蘇黎世Haunch of Venison畫廊(2005年)。
作為一位不斷開拓的影像創(chuàng)作者,自1980年代以來,杰拉德?馮?德?卡普(生于1959年)屢屢從攝影轉向錄像、音樂和互聯(lián)網(wǎng),或者是它們之間的不同組合——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并沒有付出多大努力。他以00-卡普的名義定期扮演電視主持人,這使得他在2003年和2006年創(chuàng)作了巴赫《馬太受難曲》的視聽混音作品。2007年,他以自己的作品獲得了歌手獎。